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提出新要求 ——专家学者建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之路
2月24日,由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19年会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新使命”。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等嘉宾出席。
宏观政策要稳 微观政策要活
杨伟民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时指出,明年要把握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既不能“大水漫灌”强刺激,也不能“小水漫灌”无感觉,衡量的尺度之一就是是否激活了微观主体的活力。
杨伟民强调,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把握好多重目标的平衡。他指出,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不能够拆分。要充分考虑各项政策的综合影响,做好事前的调查研究和评估,抓好政策的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比如一说创新,各地区就一窝蜂地搞新产业、人才大战,一刀切地关停传统产业,这样会带来新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杨伟民表示,国家现在把民生放在了宏观政策和产业区域发展之前,代表扩大消费也被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改善民生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比如说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租赁住房,既是民生同时也增加了住房的供给,对上游产业又是一个需求,可以拉动住房及其相关产品的增产,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杨伟民认为,为了确保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要保持宏观经济财政、货币等六项政策的稳定性,要瞄准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不强的问题来深化改革和制定政策。在高质量转型中,要坚持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两个轮子,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包括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猪生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
确保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
许宏才透露,预计全年减税降费的数额将超过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加快。从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和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三项主要措施。财政部门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将增值税起征点由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大幅放宽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的标准,这个范围在进一步扩大,并加大所得税的优惠力度。今年前10个月,民营经济各项政策合计减税1.05万亿元,占全部减税数额的比例达到63.8%,其中小微企业减税1860亿元。
许宏才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始终不能放松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确保各方面的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只有把实体经济搞上去,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外汇市场供求平衡 总体呈现“四稳”
陆磊表示,2019年,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总体呈现“四稳”:
一是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中表现稳健平衡。全年人民币汇率走势与中美经贸摩擦和磋商演变高度吻合。截至12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1.8%,CFETS指数下跌1.7%,而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下跌1.9%,人民币在全球主要非美元货币中表现居中。
二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019年前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1432亿美元,上年同期为逆差5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总体呈现净流入,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277亿美元。
三是外汇供求总体平衡。2019年前11个月,银行结售汇月均逆差53亿美元,低于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爆发初期。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总体呈现小幅净流入。前11个月,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净流入130亿美元。
四是国际储备总量、结构、投向和回报自求平衡。截至2019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0956亿美元,较2018年末增加229亿美元;黄金储备稳中有升。
陆磊说,2020年外汇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守住面、突破点、把好线:坚决打好外汇市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切实维护国家金融体系总体健康;继续推进外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科技金融与外汇市场融合,抓住监管科技发展这一主线。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提出新要求
林景臻从金融的视角,谈及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观察与建议。
林景臻表示,当今世界进入大变局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尤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提升:其一,要推动我国的产业链、价值链向全球中高端迈进,增强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其二,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释放我国增长潜力。其三,要实现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和增长动力的根本变革,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林景臻谈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提出了六方面的新要求:一是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直接融资发挥更大作用;二是经济结构优化要求金融资源配置重心转移;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金融供给的效率;四是共享经济的发展对普惠金融提出了新要求;五是高水平开放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六是金融监管要跟上金融发展的步伐,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具体来看,林景臻表示,“共享”是未来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核心是让经济的发展惠及居民全体,这要求金融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金融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探索公益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金融扶贫新模式,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支持和发展普惠金融既是中国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更是金融机构做大客户基础,确保永续经营的重要路径。
林景臻指出,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提出的要求,金融机构要努力做好“四个增强”:
一是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扩大优质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短板领域的信贷支持,增加对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深化行业结构调整,聚焦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消费升级等重点行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是增强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积极跟进经济增长新动能、技术产业新变革,加大金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持力度。针对新经济“轻资产、高成长、不确定性强”的特点,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破解银行授信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三是增强全球服务的能力。未来,既要以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开放金融市场,又要着眼于通过开放倒逼我国金融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帮助中资机构的海外发展赢得更大空间。完善和丰富跨境金融服务产品,为企业和居民“走出去”提供更加便利的产品和服务,要抓住“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等契机,加快推出跨境人民币、跨境融资等特色产品。
四是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把握新时代金融风险的新特点和监管要求,加快构建与金融开放新格局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新体系,既防“黑天鹅”,又防“灰犀牛”。要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增强预防处置化解风险能力,坚决守住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