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
“保险行业的目标是成为全社会的风险承担者之一。”6月20日,在第219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邢炜介绍了我国保险业当前的发展趋势、行业贯彻落实监管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保险业协会围绕深化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开展的工作。
邢炜指出,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保险业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三稳三好”。首先,行业增长“稳”。今年1-4月,原保险保费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14.92%,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9%,实现了良好开局。其次,风险防范“稳”。偿付能力方面,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178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1%。今年一季度,这两项指标分别是245.3%和233.4%,分别上升了3.3个和2.4个百分点。第三,外资预期“稳”。今年1-4月,外资险企原保险保费收入市场占有率达到6.84%,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78个百分点,说明外资认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持续看好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
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保险创新发展不断推进、保障功能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成为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三好”。截至2018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共计6897万亿元,同比增长66.2%。保险资金通过各类资管产品,支持“一带一路”投资达9612亿元,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分别达4248亿元和1717亿元,充分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大力服务实体经济。
近一个时期以来,保险业贯彻落实监管部门政策要求,取得不少成效。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车险市场乱象得到整治;二是机构设立、产品开发、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更加规范;三是税优健康险政策、税延养老保险试点等举措提高了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发挥了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四是保险资金在监管推动下进一步发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优势;五是在对外开放方面,一些政策逐步落地,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来华设立投资和保险机构。
邢炜进一步介绍了保险业协会在深化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车险领域,充分发挥全国车险自律办公室作用,统一行业思想,签署全国自律公约。配合商业车险改革,开展新型条款研究,建立创新条款评估机制。非车险领域,加快制定和发布农业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等领域示范条款和纯风险费率,提升非车险领域的标准化程度。另外,保险业协会一直以来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研究,完善重大理赔案例库,推动建立行业应对重大灾害风险事故处理应急机制。寿险养老险领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形成机制研究,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和保险产品通俗化、简单化、标准化研究。意外健康险领域,积极推进重大疾病定义修订工作,今年6月完成重疾核心病种的定义修订,年内对其他相关病种进行规范并适时发布,探索建立疾病定义管理长效机制。
“新一届理事会成立以来,明确提出所有工作都要聚焦到服务行业发展。我们要深入了解行业各家会员公司的诉求,凝聚行业共识,向监管部门反映行业的诉求,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内外部环境。”邢炜说,打造专业化社团组织,推动行业内部自律,强化对保险行业的服务,将是未来保险业协会的发展方向。